古郡遗珍 浔郁文明-----窥见贵港历史文化
贵港市位于广西东南部,自秦代建制设桂林郡,置郡治布山县,汉改设郁林郡,唐改贵州,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在漫长的岁月中,具是州、县治所在地,是当时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郡。贵港市,也是一座充满生机的新兴内河港口城市,是西江流域中游上的一颗明珠。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贵港市,辖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平南县和桂平市,总面积10606平方公里,聚居着汉、壮、瑶、苗等26个民族,总人口501多万。
贵港市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鼎盛,从灿烂的秦汉文化,到明清贤良惠及乡里的恩泽,丰厚的文化沉淀滋养着贵港人,并形成独特的贵港文化,一如浩浩荡荡的黔江郁水,千古流芳。
笔者管见,粗略归纳如下:
一、古郡城址文化
贵港市贵城遗址位于港北区贵城镇原港北区政府旧址。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260米,面积约26万平方米。从文化层采集到的文物标本有:瓦当、板瓦、筒瓦、条砖、龙首、地板砖等建筑构件以及部分陶瓷残片,尤为珍贵的是部分板瓦残片上压印有楷书“窑务官立”铭文,个别火砖侧面上印有“大‘宣’” 字样或“X”“Ⅱ”符号;瓦当上的图案古朴、简洁、精美,以兽面纹、莲瓣纹、菊瓣纹为主;瓷器有宋龙泉瓷器残片,纹饰以暗花、划花为主,釉色以青黄釉、青绿釉为主;陶器残片有汉代绳纹陶片等。2008年6月至10月、2011年7月至9月,广西文化厅组织广西考古研究所和贵港市博物馆先后两次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揭露面积约2500平方米,发掘出土文物标本1500多件,一般文物10000多件,有自汉代到民国各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迹遗物。遗迹主要包括城墙、城壕、砖铺地面、排水设施、磉墩、壕沟等;遗物主要为汉代的方格纹陶片及绳纹板片、筒瓦、云纹瓦当、“万岁”铭文瓦当、“零陵郡三年”铭文和“零陵郡十年”铭文筒瓦,也有罐、盒一类陶器及石网坠等。从发掘现场及遗迹遗物看,那是一处规模大、等级高、历时长的古建筑遗址。本次发掘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贵港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不间断历史的古郡新城,必将对现代化贵港的建设增添丰厚的历史底蕴。
考古专家认为,秦始皇统一岭南,在桂南这一地区置桂林郡,秦军来自北方中原,擅长耕种,惯于选择平原进行屯垦,发展生产,巩固统治,因此广西最大的平原——浔郁平原成为建立郡治的最好选择。贵城遗址作为浔郁平原上目前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市,且历代绵延,基本上可以认为,秦代桂林郡、汉代郁林郡的郡治——布山县即在贵港。
前后两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印纹陶器、印纹砖瓦和干栏柱洞等古骆越特征性文物。印纹陶盛行于先秦时代,被考古界认定为古越人的标志性文物。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表示,贵港有大量古骆越器型和印纹陶器出土,证明古贵港是古骆越人的大聚落。骆越桂林城文化层与汉代桂林城文化层相重叠,说明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印纹陶在汉代后消亡,它与古越各方国的消亡时间相一致,成为判断古越文化的重要标志。骆越文化研究会的考古专家认定,古贵港是骆越重要的古城桂林城所在地,古贵港是古骆越三大古城之一。著名的民族历史学家徐松石经考证认为,贵港市无疑是广西历史文化内涵最深厚的城市之一。
二、墓葬文化
1976年,贵港罗泊湾一号汉墓的发现与科学发掘,揭开了罗泊湾神秘的面纱,是中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大量文物精品“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贵港古墓葬文化饮誉八桂,神秘的罗泊湾从此名扬四海。
贵县古墓葬群于1954年修建黎湛铁路和贵县高中时发现,两年时间内,清理古墓400余座,大部分是汉代墓葬,1963年2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公布贵县古墓葬群(汉—晋)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县古墓葬群位于贵港城区,南起郁江右岸南江村,北到南梧二级公路北边耕地,西达原贵县糖厂、西江农场场部,沿农机厂、机耕队、大公塘,经旧飞机场(今磷肥厂),东至罗泊湾、南斗村和铁路桥,南北约3公里,东西约7.5公里。在这个范围内,汉墓分布密集,连绵不断,有的汉墓留有高大的封上堆。现尚见封土堆的还有40座;有的无封土堆保存,只有在生产建设动土时才能发现。
1976年6月至11月广西区考古队主持发掘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文物1000多件。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等领导、专家曾到现场检查指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到现场拍摄发掘、清理实况。墓葬出土文物按质地分有陶、铜、铁、银、玉石、玛瑙、玻璃、竹、木、漆、麻、丝等器物,从用途上区分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车马器、乐器、兵器、木版、木简、植物种实等,其中不乏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贵县古墓葬群是岭南地区同时期墓葬的代表,规模宏大,出土文物多且精,为了解和研究我国岭南地区在秦统一前后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社会意识形态、民族的融洽、民间习俗等历史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罗泊湾一号汉墓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且精美,为岭南地区汉代墓葬考古之最。根据广西博物馆整理的《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该墓年代为西汉初期,就是越佗在岭南割据称王的南越国时期。此墓规模巨大,棺椁结构复杂,随葬品丰富,还有极为罕见的殉人,种种迹象表明,墓主人不是一般人物,根据考古专家推测,墓主生前很可能是当地最高统治者,即当时地方政权机构中的最高官吏。
贵港墓葬出土文物,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在蔚为壮观的中国文物群体中,属具有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并富有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些珍贵文物中,有以精美绝伦的竞渡纹铜鼓为代表的青铜器群,有以晶莹剔透的青玉狮为代表的玉器群,还有以形象逼真的陶猪为代表的陶器群……贵港文明的载体撼人心魄,古老的光华耀古烁今。
三、太平天国文化
1851年1月11日起事于桂平金田村,历时十四年,纵横十八省,战争规模和激烈程度,军事筹划和指挥水平都达到历代农民起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起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马克思、恩格斯、孙中山等给予了高度评价,马克思在《论中国》一文中,称它是“东方革命的曙光”。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从这个战争“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孙中山称洪秀全是革命前辈的伟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旧民主革命的旗手。彭德怀元帅称他是受太平天国的影响而参加革命的。美国密执安州文学院院长何雅伦教授则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比美国南北战争还要伟大”。新中国成立后,金田起义历史画卷被镌刻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中,作为人们瞻仰缅怀先烈的场所,可见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的重大影响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金田起义遗址成为了这场波澜壮阔农民起义的历史见证,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它主要包括金田起义地址、太平军前军指挥部旧址三界庙、北王韦昌辉故居、傅家寨、古林社、风门坳古战场等历史遗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金田起义地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列近代革命遗址类第二位。1995年1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桂平金田村这一神奇的土地,尤如一本浸润着民族文化的线装书,又如一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是一个令人深思,激人奋进的现实活教材,现已成为人们瞻仰观光、学术研究、开展爱国主义和乡情教育的好场所,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在不断地挖掘研究太平天国文化,贵港也出现了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大师罗尔纲先生这样世界级的专家学者。太平天国文化是贵港历史文化的一个品牌亮点,是广西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四、摩崖石刻文化
拂开贵港历史文化的尘封,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刀痕墨迹,我们发现,以贵港南山、桂平西山为主并遍布贵港各地名山秀水的历代500多帧名匾与摩崖石刻,使我们从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书法艺术中,看到了他们艰苦追求的艺术结晶,看到了他们人性的内涵和精神的追求,同时也看到了贵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具有极可挖掘为之今用的文化根基——文化资源,那就是贵港摩崖石刻文化。
贵港市不过方圆一千多平方公里,却因为有了南山、西山,有了黔江、郁江、浔江,引来历代一些帝王的关注或光临,并以御笔留下墨宝镌入贵港的山水之间:
第一个关注贵港山水的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早在一千一百二十年前,贵港南山就因山中有山,洞中有洞,洞通天,洞中流米的传说,而闻名于天下,因而引起了当朝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关注,送御书藏于贵港南山(现在南山的西楼为当年藏书楼)。据宋《舆地纪胜》载:景祐寺(贵)州十里南山。咸平元(公元998)年,宋太宗赐御书二百二十轴藏于贵港南山,现已无存,不知流落何方。墨宝之争,屡见不鲜,一千多年前皇帝之御笔墨宝下落不明,不足为怪,贵港南山藏书楼依然名扬海内外。
第二个关注贵港的皇帝是宋仁宗,《浔州府志》,光绪《贵县志》载:宋仁宗(赵祯)赐额“景祐禅寺”故南山寺的前称为“景祐寺”,景祐是宋仁宗在公元1034-1038年间所用的年号,宋仁宗的寺额《景祐寺》立在南山洞口的门额上一直保留到现代文革时期。现匾已无存,但门额依然如故,“景祐禅寺”四个瘦金体字迹早已烙印在当地人民的脑海之中。
第三个关注贵港的皇帝是宋神宗。北宋第六代皇帝宋神宗赵顼,1067~1085年在位。年号为熙宁、元丰。
第四个关注贵港山水的皇帝是元文宗,图帖睦尔。元代皇帝元文宗图帖睦尔还是亲王时,到海南出家二年,二年后回京路经贵港,游览了贵港南山,他对南山的风景和灵气十分欣赏,特别是对“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的信服,因此为南山寺僧人题写了“南山寺”三个字。后来图帖睦尔登上帝位,使《南山寺》三字成为了御书,此后南山寺僧人把《南山寺》刻到石上,永久保存,《南山寺》因此香火旺盛,僧人最多之时曾至数十人。世间文人墨客慕名纷至,,在南山寺岩洞中留下了80多幅题字,现存63幅,每一幅题字都记载了一个遥远的故事。
第五个关注贵港山水的皇帝是明·武宗皇帝。在桂平大藤峡题楷书“赦赐永通峡”五字。刻于大藤峡石壁之上,见证着历时273年大藤峡瑶民起义。
第六个关注贵港的帝皇是举世名人曾任民国代总统的李宗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李宗仁为现存于东湖的石达开纪念亭题匾:《还我河山》。只可惜在当年“斗争”的岁月里李宗仁的手书《还我河山》被那些无知之徒毁于文革期间。会同李宗仁先生于民国二十三年,在石达开纪念碑和纪念亭上题字的还有一批风云人物:李宗仁并题:“先烈石达开纪念碑”,汪兆铭(汪精卫)曾任湖北省主席,题“太平人杰”,黄旭初(曾任广西省主席)题《翼王亭》,白崇禧(曾任国民军总参谋长)题“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于右任(国民党元老)题联“田畴历史卢龙塞,锦里馨香丞相祠”。并题词“欲饮黄龙血,人头作酒杯。破家还汉业,揽髻轶群才。羽翼原无黍,豆箕实可哀。蜀山骓不逝,魂魄好归来。”
第七个关注贵港的是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1974年,毛泽东和贵港籍舞蹈家岑云瑞女士在中南海面谈时,由于对明代贵港、桂平大藤峡瑶民连续273年的起义历史念念不忘,故询问岑女士是否知道大藤峡?岑女士不得而知,无言以对,毛泽东则用铅笔写下了“大藤峡”三字。仔细欣赏毛泽东《大藤峡》手书,仿佛又看到了明·洪武初年,瑶民首领侯大苟领导的瑶民起义时使用的大刀长矛,弯弓利箭,钩戟节棍;仿佛看到了瑶民与官兵厮杀的刀光剑影,绝壁断藤。七百多年光阴似水,涤尽鲜血染红的河水,如今大藤峡里再听不到当年瑶民战斗时的厮杀声,在和平的岁月里,留给人们的是两岸奇峰巨壁,飞瀑、茂林、幽竹、村舍、小桥。炊烟代替了硝烟,一派幽静胜景,欢歌笑语。
五、宗教文化
贵港地区佛、道、释等宗教文化均有传播,体现了贵港人兼收并蓄的宽容心理特征。据记载,传播佛教文化的南山景祜禅寺——南山寺始建于末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西山龙华寺始建于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初年(976年),两寺经历代高僧的苦心经营,形成了其独特的佛教文化,如高僧巨赞改革僧制“走学术化,生产化”的思想、宽能法师的《三乘教义》昌慧法师创办的《广西佛教》和《佛教文摘》都体现了贵港佛教文化的广大和深刻。
贵港佛教文化以南山寺和桂平西山为代表。西山是僧尼同山修炼,南山则是僧道同山,而且大有功德完满者如洗石庵住持释宽能大师圆寂后还留下了世间罕见的舍利子。南山寺曾有京官到此出家,该人即为明末七品京官金堡。据记载,传播道教文化的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白石洞天、大圩龙岩分别于宋太宗太平天国初年的968年和992年便有道长住持。目前白石洞天道教会遗留下了一批道教文化竹简资料。 宗教文化的转播引起文化变迁,如源于汉代宫廷傩和百姓傩,诸军傩的傩仪(本地叫跳师)、傩戏(本地叫师公戏)等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新品种也随之而产生。
六、稻作文化
贵港境内有大小河流106条,总长1069.8公里,它们滋润着贵港这一片神圣的土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了岭南,设置了桂林、南海、象三郡。贵港即为桂林郡治所在之布山县。西汉武帝时,改桂林郡为郁林郡,贵港仍是郁林郡治布山县,浔郁平原“饭稻羹鱼”、“鱼米之乡”的美誉古今皆然,贵港是广西“稻作文化”核心地带。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稻谷及其他粮食作物、汉墓出土的陶仓、陶屋、舂米俑、簸米俑及牛拉耧的铜鼓纹饰、陶牛等都是体现贵港稻作文化发展形态的实物资料。
七、儒文化
贵港所在地虽然古时属边裔地区,但因其是南越与中原水陆交通咽喉,地理位置重要,秦时即在此设立桂林郡。汉代又改桂林郡为郁林郡,汉吴时代东吴孙权大帝派吴人陆绩出任郁林太守。陆绩(187-219)字公纪,三国吴郡吴县(江苏苏州)人,通天文、历算,作浑天图注《易》,撰《太玄经注》。汉吴时代正统教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据他自述:“幼熟诗书,长玩礼易”,陆绩当属儒家学子。据地方史料记述,在陆绩任郁林太守期间,“郡人初未知学,绩以诗书造士,从青云集”。可见陆绩实为将儒学文化传播到贵县的第一人,他倡导人性淳朴,四厢各郭衣冠循礼,重廉耻,尚文学,君子勤耕读,妇女守壶范,贵港地区出现了“读书与耕种并行,虽穷乡僻壤亦有书馆,虽贫亦延师教子”现象,修习儒学的风气浓厚,且造就了一批熟知儒学之士。由于陆绩的传播,儒学在贵港极为流传,仅是住在今南江村小学的由福建来广西做官的黄本诚的家族第十五代二十三人就有十八缙绅(秀才)黄家的宗祠既是蒙馆也是大馆,外乡亦多人到此求学,黄家的黄守规在明代中举,曾为四品四会侯。也有五品大夫者,七品官灿如繁星,清代支持黄鼎凤天地会革命的县令黄庆藩就是南江村人氏,其居处今乃完好无损。乌桕村的李彬中进士后官至内阁中书,故广西通志有“陆绩之儒播于浔”之说。陆绩之后,儒学在贵港的传播一直都没有中断,明清之际,设有怀城书院作为儒学传播的圣地。据统计明清时期仅贵县范围内举人214 人,进士13人,贡生53人,儒学文化因而也成了贵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提供单位:贵港市博物馆
整理人: 廖其坚
2012-04-20